金山网讯 “我们这有十多个茶树品种,研发了数种制茶工艺,研究茶,做好茶,做出更好的‘镇江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月12日,镇江市农科院的“茶研发楼”里,茶叶专家马圣洲谈起红茶产业时满脸笑容。在这里,他和其他科技工作者一道,为镇江茶特别是红茶产业探索更有“镇江味道”的标准。
好苗出好茶,优选品种是关键
如果说一杯好茶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那么其中的首要因素是原料。
在市农科院的茶园里,一垄垄茶树长势喜人。远看相似的茶树,近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标签。
“你看到的这片茶园,有我们先后引进的十余个新品种。我们从中筛选出抗性好、品质好、产量高的红茶适制或红绿兼制品种多个,例如高香红茶适制性品种金牡丹、金观音,红绿兼制品种楮叶齐、龙井43,特色白化兼制品种御金香等。”马圣洲依次介绍,这些品种经过推广将为全市开发高档次的红茶或者红绿兼制产品提高单产效益提供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障茶叶、特别是夏秋茶的质量安全,市农科院茶叶团队还联合植保、土肥等兄弟科室的专家组成亚夫科技服务团队,研究集成土壤管理、绿色防控、区域小环境打造和生物多样性培育等技术的茶叶生产管理技术体系,加强从茶园到茶杯的技术护航,更为提高本地红茶的质量水平和产品档次注入更多先天优势。
马圣洲在指导新农人制茶工艺 周迎 摄
科研有成效,技术投入不可少
作为镇江农业科技研发的先锋军,市农科院在本地多个农业产业方向上均配有专业团队,负责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茶产业正是其中一脉。
“本地茶产业是典型的‘忙一季闲三季’,鲜叶资源的利用率过低。”作为毕业于浙江大学茶学系的专业人员,马圣洲在进入镇江市农科院后,就将茶叶生产加工方面的技术研究与推广作为“主攻方向”,先后尝试利用夏秋茶资源研究开发功能性茶、金花黑茶、白茶及工夫红茶等产品,并结合本地茶产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将工夫红茶加工作为主要突破口。
“本地鲜叶存在原料栅栏组织较厚、酚氨比低、发酵性能差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团队在本地红茶制茶技艺上需要攻克的最大技术难题。”马圣洲回忆道,经过多次摸索、尝试,他和团队开发了集远红外光辐射处理与振荡做青相结合的萎凋工艺,以及长时轻压揉捻与轻发酵工艺,克服了本地中小叶种工夫红茶味苦香低、难发酵等缺点。
更让他惊喜的是,通过这项工艺,本地鲜叶所制产品形成条索紧细、汤色明亮,香气甜醇,滋味甜爽的特点,这与传统红茶的“浓强鲜”特色有着很大区别。“这项工艺也从理化成分和酶活变化等方面揭示了远红外萎凋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该技术先后在丹徒区上党三泉茶场、句容市林场、句容市龙山茶场、句容市张庙茶场、句容市茅山茶场等多家企业示范应用,不但在省陆羽杯评比中获得了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还形成了镇江市地方标准1项。同时,在不影响众多茶园名优绿茶生产的基础上,亩均生产红茶5-10kg,可为茶企新增纯收益超过1000元/亩,增收效益明显。
技术有传承,培育人才强带动
科技研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生产,而技术推广的最大作用,便是培育人才。
近年来,市农科院众多茶产业体系专家切实践行亚夫精神,扎根茶园和车间,每年在开展大量工夫红茶加工技术农民培训和现场指导的同时,更注重“技术二传手”的培养。
“我在2020年茶叶加工工(精制)职业技能竞赛(红茶)比赛中获得初赛江苏省第2名、决赛全国第6名的好成绩,还被评为江苏省技术能手和全国农业技术能手,这些都离不开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来自丹徒区三泉茶场的刘星星每每回忆起当时的获奖场景依旧十分激动,更对技术导师们心存感激。
句容市龙山茶场的袁兴兴告诉记者,在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他不但在2023年茶叶加工工(红茶)竞赛暨第六届全国茶业职业技能竞赛江苏选拔赛中获第一名,总决赛中获银奖(全国第10名)。
“2024年第六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工(精制)技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中,袁兴兴、焦旭阳、张意分别获得全省第二、四、五名的成绩,其中袁兴兴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二等奖。”市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技术二传手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2023年,市农科院还在丹徒区上党镇墅山村与丹徒现代茶业产业园区共建亚夫工作站,主要推广工夫红茶生产加工技术。争取通过引进1个新品种,推广1套新技术,形成1套新模式,为丹徒区乃至镇江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持,让地产红茶的“镇江味”更浓。(记者 周迎 通讯员 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