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河区与兴宁市对口帮扶协作再启新篇章。两地聚焦“百千万工程”攻坚重点工作,深度链接“天河所长”和“兴宁所需”,以空前力度推进两地全方位深度调研,共同谋划帮扶协作项目。不仅两地政府积极推动,还调动专业机构、社会力量,推动对口帮扶协作拓展纵深,进一步走深走实。这场以需求为锚点、以机制为纽带的“双向奔赴”,正探索着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以谋定而后动的实践智慧,为新时代对口帮扶工作勾勒出“精准滴灌、长效共生”的行动蓝图。
精准对接,须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就像天河区驻兴宁帮扶工作队,在前期充分调研兴宁市“百千万工程”推进情况、近期重点工作及产业协作诉求的基础上,结合天河区优势,列出帮扶事项。对口帮扶,精准对接,务必深入实地,不能只看表面。既要深入了解被帮扶地区的资源、产业基础、市场环境等,也要实事求是分析,己之所长是否能在此得到切实有效的发挥。我们与天河区共同谋划推进的对口帮扶项目,要契合兴宁本地实际,避免出现资源错配、项目与需求脱节的情况,真正做到把资源用在刀刃上。
帮扶措施的落地,离不开协作融合机制的建立。天河区与兴宁市通过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共商帮扶事项,会后相关单位迅速组织落实,多次到兴宁开展专项调研,召开部门对接会,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帮扶工作。既是协作,应搭建起常态化沟通平台,让帮扶双方能及时交流信息、解决问题。明确各部门、各主体在帮扶中的责任,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保障帮扶项目的进度与质量。例如在产业帮扶中,从项目规划、建设到运营,都要有完善的机制保障,让帮扶项目能在当地扎根、成长。
实现互相促进,是对口帮扶协作的更高追求。天河区与兴宁市在产业协作上,共建产业园、设立产业金融服务站、创新“反向飞地”模式,实现双向赋能;在民生领域,教育、医疗帮扶让优质资源下沉;文旅融合方面,策划精品线路,推动两地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帮扶地区利用自身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助力被帮扶地区发展,被帮扶地区则以丰富资源、广阔市场为帮扶地区提供新机遇。长远来看,唯有双方在合作中不断交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观念更新,形成良性循环,让帮扶成果持续巩固扩大,双方互利,如此模式才能持续发展,做大做强。
天河区与兴宁市的对口帮扶协作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思路。我们唯有坚持精准对接、建立长效协作融合机制、追求互相促进,推动两地共同发展进步,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携手共进,越走越开阔。
(荣玫)